发布日期:2025-05-21 06:10 点击次数:110
岁月或许染白了鬓角,但奋斗的底色从未褪去。无论是劳模的勋章,还是青年人的朝气,都闪耀着同样的光芒:对理想的执着,对家国的热爱。这个五月,让我们致敬所有用奋斗定义青春的人,因为真正的青春,永远与年龄无关。
1月2日,是我父亲刘光兰的94周岁生日。在常人眼中,这个年纪的老人大多步履蹒跚、思维迟缓,但我的父亲却像一位伪装成老人的年轻人——记忆力依旧清晰,思维逻辑严谨,甚至对新鲜事物保持着旺盛的好奇心与热情。
七八年前,他的眼睛因黄斑病变,视力逐渐衰退,如今已无法读书看报,连电视也只能听不能看。然而,他并未因此消沉,反而开始自学吉他,通过语音控制的多媒体屏听诗词歌赋、了解时事。更早之前,他就习惯用打油诗的形式记录自己对社会的观察、对生活的感悟。就在前几天,他口述让我帮他记录了五首新作。您能想象吗?一位九旬老人,竟能默记下一两百字的诗句。这对我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。
父亲的故事,远不止这些。少年时期,正值国家动荡,他本是个渴望知识的好学生,却因家庭原因未能继续升学,毅然选择从军。在部队,他因做人诚恳、做事认真,成为战友中的佼佼者。他参加过抗美援朝,在战场上身负重伤,九死一生。回国后,他从1000多人的团里脱颖而出,成为选拔到石家庄陆军步校进修的12人之一。1957年至1959年,他连续三年参加天安门国庆阅兵队列。
即便年过九旬,他依然保持着对国家大事、国际局势的高度关注。一次,我随口提到“库尔德”,他竟能为我详细讲述来龙去脉,令人叹服。
在我童年的记忆里,父亲是个充满趣味的人。他有着文艺气质,会下棋、会拉二胡。即便生活中有挫折,他也从未失去对生活的热情。他常带着我和哥哥上山摘野果,到池塘捉螺蛳。每次出差回来,他总会带些新鲜玩意儿,或是一只小鸟,或是一条活鱼。这些对幼小的我们来说,都是新奇有趣的礼物,因此我们对父亲的每次归来都充满期待。
父亲传递给我的是积极向上的三观。尽管他早年接受的文化教育有限,但他写的诗,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国家的感恩、对生活的热爱,以及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的欣喜。他的蓬勃生命力和永远年轻的精神,始终让我无比敬佩。
《忆秦娥·卫星上天》
刘光兰
火焰红,火箭腾空升上天。
升上天,天地求是,造福人间。
唯有探索知究竟,敢靠科技换新天。
换新天,和平发展,天下同安。
文图|湛江刘为民
责编|张婧婧
校对|翟宇钊
审核|刘力
来源|《秋光》杂志